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 10 分钟;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3)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试题解析—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求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概念。
2.通过学习加权平均数,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对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能够能应用加权平均数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并能用它解
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求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
能用加权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问题,引入新课
某市三个郊县的人数及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
郊县
人数/万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
A
15
0.15
B
7
0.21
C
10
0.18
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精确到 0.01 公顷)
下述计算方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0.18(公顷)
大家在下面都很疑惑,看来大家都不清楚。我相信学习了今天的内容,大家一定会想到更好的解决方
案。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引导提示,分析原因
教师展出上述,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并适时指导。
在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学生:
(1)对“平均数”和“人均耕地面积”的准确理解;
(2)三个郊县人数的多少对人均耕地面积有无影响,分析小明同学的计算错误。
2.再提问题,引出概念
这个市的总耕地面积是多少?总人口是多少?你能算出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
在讨论问题前一个的过程后,教师适时提出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列出正确算式,即这个市郊县的人
均耕地面积为:≈0.17(公顷)
在活动中,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列出正确算式。此时可以使用课件“加权平均数”进行多次计算以加深理解。
教师指出:上面的平均数 0.17 称为三个数 0.15、0.21、0.18 的加权平均数.三个郊县的人数(单位:
万)15、7、10 分别为三个数据的权。
在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对数据的权及加权平均数的理解。
3.加深概念理解
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教师引导学生从三个数据的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中,归纳得出 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三、巩固运用,实践创新
课本上例题 2 进行巩固练习。
四、总结体会,反思提升
今天你学会了加权平均数吗?你有什么收获呢?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总结为主,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等方面小结本节课所学
内容。老师辅助补充。
五、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1.基础作业:课后习题 1-2;
2.开放性思考题:找身边的加权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使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
六、板书设计
加权平均数
郊县人数/万人均耕地面积/公顷
A
15
0.15
B
7
0.21
C
10
0.18
1 1 2 2
... k k
x f x f
x f
x
n
【试题解析—试讲稿】
一、谈话复习,引入新课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在开始新课之前呢,老师要先考考大家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平均数是怎
么算的?
生:用总数除以总分数就可以得出平均数是多少。
师:反应很迅速哈,这确实是我们求平均数的公式。那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一组数据
某市三个郊县的人数及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
郊县
人数/万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
A
15
0.15
B
7
0.21
C
10
0.18
如果要算三个县人均耕地面积,用 0.15+0.18+0.21 求和除以 3 所得结果是否正确?我听到有的同学说
没错,有的同学说有问题不能这么算。那结果究竟如何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应该都会知道正确与否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下《加权平均数》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引导提示,分析原因
师:确实这个题需要咱们求的是平均数,但是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三个郊县人数的多少对人均
耕地面积有无影响?
生:有影响,因为人数的多少不同也会导致人均耕地面积出现差异。
师:思维很敏捷,请坐。我们一起观察一下这个表格,我们会发现是不是每个郊县的人数有明显的差
异啊,那咱们问题问的三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结合之前学到平均数公式是不是需要用总面积除以总人数
才行
2.再提问题,引出概念
师:老师的问题又来了,这个市的总耕地面积是多少?总人口是多少?你能算出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
地面积是多少?给大家 3 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一下尝试着算一算吧。时间到,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列式吧,
总面积是不是用各地人数×人均面积再相加啊,总人数其实就是各地的人数和吧,既然总数和总人数咱们
都知道了,大家列的算式和老师的一样不,
≈0.17(公顷),都一样那就没
错了,看来大家的思维都很清晰,那现在回顾一下一开始用那个式子计算错在哪里?
生:错在不是用总面积除以总人数。
师:没错,那样算就不对了,而咱们刚刚所列出的这种计算所得结果叫做“加权平均数”。也就是说
上面的平均数 0.17 称为三个数 0.15、0.21、0.18 的加权平均数,对应的三个郊县的人数 15、7、10 分别
为三个数据的权。如何理解这个“权”呢,这个权大家可以近似的理解为“权重”,每一部分所占的“权
重”不一样,所以在计算时需要考虑的内容就不一样了。
师:刚才咱们只是简单的说了一下“加权平均数”,大家再思考一个问题,那如果要求 n 个数的平均数呢,假设 x1出现了 f1 次,x2 出现了 f2 次 … xk 出现了 f k ,这里的
f1 f2 ... f k
n,那这 n
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呢?同学们动手来列一下算式,老师也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好,那位同学你来
写吧。
生: 1 1 2 2
... k k
x f x f
x f
x
n
师:其他同学都写完了吗?和黑板上这位同学写的一样吗?好,都一样。这就是我们加权平均数的计
算公式,请同学们牢记,在计算时不要出错。
三、巩固运用,实践创新
师:知识点已经给大家介绍完了,现在请大家自己计算一下例 2,算一算跳水员的平均年龄是多少?
有没有同学来告诉我你算的结果是多少呢?好,那位同学,你来说你的答案吧。
师:他说 14 岁。其他同学算的也是这个结果吗?没错,就是 14 岁,计算的很准确。
四、总结体会,反思提升
师:看来大家对知识点掌握的都很牢固,老师想问下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呢?请第一小
组代表起来说一下吧。
生:学会了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师:说的非常全面,请坐。他们说学会了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大家
也都是这种收获嘛,看大家都点了点头,这也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内容,那以后计算可就不要算错喽。
五、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师: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就快下课了,今天回去后有两个作业(1)完成课本课后练习题,(2)
找一找生活中用加权平均数反应数据的例子并在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
加权平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