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内容: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
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 10 分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翻译并分析“易水送别”这一段;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试题解析—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本节课的生字词,掌握本节课的写作背景,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
式,了解《战国策》的主要内容及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通过朗读及合作交流,学习文中渲染及详略得当的手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鉴赏能力。
3.感受文中荆轲的人物形象,体会荆轲的人物精神。
教学重点:
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了解《战国策》的主要内容及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
感受文中荆轲的人物形象,体会荆轲的人物精神。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 PPT 出示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学生
分析诗的意思,引出本文故事——荆轲刺秦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了解《战国策》和故事背景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请学生介绍《战国策》。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总结与补充: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战国
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
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
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3.教师 PPT 出示故事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 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燕太子丹
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
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二)通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注意断句,读出节奏和韵味。
3.教师检查反馈,点名请学生读课文,给予反馈评价,并相机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字音:和(hè)而歌,
变徵(zhǐ)之声。
(三)疏通文意
1.教师请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章大意,不懂的地方同桌之间可以交流讨论。
2.教师检查反馈,相机讲解文中疑难句子,重点实词和文言句式。如: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此句是定语后置句。
既祖,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践行和送别。
高渐离:荆轲的朋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高渐离因擅长击筑(竹制的乐器),秦始皇叫他在左右侍奉。
一天,高渐离得着机会,用筑去打秦始皇,要为燕国报仇,没打中,遇害。
为变徵之声:发出变徵的声音。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七音,变徵是徵音的
变调,声调悲凉。慷慨羽声:声调激愤的羽声。
三、精读课文,深入分析
1.提问: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要求:学生默读文段,自主思考问题。
明确: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2.提问:文段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3.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要求:学生前后四人为一组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小组代表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拨与总结。
明确: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
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
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4.提问:易水诀别,你感受到了荆轲什么品质?
明确: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你是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的?
要求:学生各抒己见,在班级内交流讨论。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教师请学生谈谈学完本课的收获。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熟读课文并背诵“易水诀别”一段。
2.课下阅读《战国策》的其他故事,下节课在班级内交流分享。
七、板书设计
【试题解析—试讲稿】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首古诗。
《易水送别》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
的含义吗?
生:讲述了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的故事。
师:是的,易水送别。两千多年前的慷慨悲歌仍旧响彻在燕赵大地上。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和荆轲一
起,重温当年的壮士冲冠。一起来学习——文言文《荆轲刺秦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了解《战国策》和故事背景
师:大家请看课下注释,本文选自《战国策》,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和课前预习,为我们介绍《战国
策》的作者和本文的时代背景。
生:《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师:咱们课前预习非常不错,老师给大家总结补充一下:《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
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
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
争的行为。
师:《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中国散文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师:那咱们了解了《战国策》的内容和历史价值。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本文故事背景发生在战国末
期的公元前 227 年,即秦统一全国大势已定之后,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
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时的“见陵”之仇,于是他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如果不成,则
刺杀秦王嬴政,让他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二)通读课文
师:了解完本文的故事背景,现在老师给大家范读课文,同学们在听读的过程当中,可以借助课下注
释和《古汉语词典》来查阅疑难文言词义和特殊句式。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hè)而歌,
为变徵(zhǐ)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
声,士皆瞋(chēn)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师:好的,老师读完了,大家自己也读一下吧。你们可以借助课下注释,注意读准字音,注意断句,
读出节奏和韵味。(生读诗歌)
师:大家都读完了,现在请白衣服的同学再次为我们朗读下课文。
生:读的抑扬顿挫,节奏、句读都能注意到。在读的过程当中,请大家注意这几个字音:和(hè)而歌,
变徵(zhǐ)之声。
(三)疏通文意
师:请同学们再读文章,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章大意,不懂的地方同桌之间交流。
师:大家都读完了,咱们来看看大家读的效果。大家看看这几个词句:
第一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此句是定语后置句。
既祖,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践行和送别。
高渐离:荆轲的朋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高渐离因擅长击筑(竹制的乐器),秦始皇叫他在左右侍奉。
一天,高渐离得着机会,用筑去打秦始皇,要为燕国报仇,没打中,遇害。
为变徵之声:发出变徵的声音。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七音,变徵是徵音的
变调,声调悲凉。
慷慨羽声:声调激愤的羽声。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师:文章大意我们了解了,现在我们看看,在“易水送别”这一部分,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
以送之”?请同学们默读第八自然段。
师:有没有哪位同学回答?倒数第二排的男同学,看你若有所思,就你来说。
生:荆轲此行,可能再也回不来了,燕太子丹为了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所以这样穿着。
师:好,这位同学们说的真好,那文段中的音乐描写又有什么作用呢?
生:表现荆轲“士为知己者死”慷慨悲壮的一种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师:此行“一去不复返”,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呢?请大家前后四人为一组进行
小组交流讨论,待会老师请各组派小组代表进行交流。
师:看状态,大家都胸有成竹了,那先请第二组代表来说一说。
生 1:送行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渲染了悲壮的氛围。
师:二组代表突出了送别者的特点,对“白衣冠”这个特点找的非常的准确。一组代表我看你准备好
了。
生 2: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略写“既祖,取道”,这些仪式,重点写高渐离和荆轲的慷慨
悲歌。
师:一组代表重点非常明确,还有没有呢?三组代表也蓄势待发了,你说说看。
生 3: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了,而且还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
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师:描写顾及全面,全场都沉浸在这这种慷慨悲凉中。我们还有一个小组,第四小组刚刚一直没找到
机会回答问题,那么现在就请我们的四组代表畅所欲言!
生 4:全场描写有条不紊,送别中的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并结合“风萧萧兮易水寒”,让人身
临其境。
师:全班四个组都各出机杼,能点面结合将“易水诀别”的场景和氛围描摹的淋漓尽致。那身临其境
“易水诀别”的场景,大家感受到了荆轲什么的品质呢?我们的课代表来说说。
生:荆轲身上有一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五、巩固拓展,课堂小结
师:概括得非常准确,那大家是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的呢?大家自由发言。
生 1:荆轲大义凛然,慷慨悲壮,是悲壮的英雄。
生 2:燕太子丹是贤主,值得荆轲“为知己者死”。
生 3:高渐离也是荆轲的同道中人,交友当交高渐离。
师:是啊,先秦仁人志士,何其慷慨,无论是“士为知己者死”的荆轲还是希望“挽狂澜于既倒,扶
大厦之将倾”燕太子丹,他们的“仁义”和“慷慨”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值得大家
多加品味。
六、布置作业
师:请大家熟读课文并背诵“易水诀别”这一段;请同学在课下去找找《战国策》当中还有没有其他
故事,我们下节课再分享。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