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表扬,少批评。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自己孩子的问题自己怎么说都可以,但是如果教师同样把
孩子说的一无是处的话,多数家长都是无法接受的。因此,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必须要先扬后抑,在充
分的表扬过后,再以委婉的方式反映学生的个别问题(如何委婉后文会说),需要切记的是表扬孩子的时
候一定要真诚,无论是面部表情还是眼神、说话的语气等,必须要让学生和家长感受到教师是喜欢、认可
孩子的。
2、说缺点,要委婉。我们向家长反映学生的问题,目的是让家长了解学生的缺点,并配合我们加强
对学生的教育纠正。因此,只需要让家长明白即可,没有必要添油加醋的大加挞伐。在沟通的时候可以多
使用“如果(要是)能怎么怎么样,就更好了(怎么怎么好)!”这样说既能让家长接受也能让学生接受,
作为一个家长,如果别人直斥自己的孩子怎么怎么差是很没面子的,同时直斥也会引起学生和家长对教师
的反感。
3、我和他,莫对比。这种情况不只是教师,多数家长也不会注意。就是在反映学生问题的时候,千
万不要拿该学生的问题去与别的这方面做得好的学生做比对,这样会让学生心里感觉很受伤,而且也会挫
伤学生的自尊,时间久了次数多了还会使学生丧失自信。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自己做到这一点,同时也
要劝说家长做到这一点。一旦发现家长存在这种喜欢拿自己孩子不好的地方与别的做的好的孩子对比的情
况,必须以委婉的方式劝说家长,必须让家长明白这种方式对孩子施加的压力不但不会对孩子的学习有帮
助,相反还会阻碍孩子的学习。
4、有呵斥,要谏止。很多家长因为脾气、性格等方面的原因,再加上恨铁不成钢的急切心情,在孩
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多数会大声的训斥或者指责。这样做不但会激起孩子的叛逆还会造成孩子的性格缺失。
比方说很多孩子会逐渐变得软弱、没主见、做事瞻前顾后,可以说这种行为对孩子现在以及将来的学习、
工作和生活危害极大,尤其是不利于我们对学生的辅导。因此,必须要让家长明白批评、训斥孩子要有度,
不能持有“不打不骂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错误观念,要让家长明白这样做的危害。
5、问题多,慢慢说。有很多教师在向家长反映问题的时候,都喜欢竹筒倒豆子般,恨不得一股脑儿
把学生所有的不足和问题都告诉家长。虽然可以体现教师的急切心情,但这种做法实在不可取。其一,会
让家长产生怀疑,其实孩子的很多问题家长未必知道,就是知道了也没有多少方法去教育,说的多了,反
而让家长产生“我的孩子有那么差吗?”的疑问;其二,会让家长产生绝望,认为孩子辅导不辅导都没多
大作用了。而这两条都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而且我们向家长反映问题并不是要家长去想办法,而是要
告诉家长我们会在哪些方面去纠正孩子的问题,让家长知道我们为他的孩子即将做或者做了什么。因此,
我们完全可以用渐进式的委婉的去反映孩子的问题,没有必要太着急。
6、有喜悦,要分享。学校教师表扬或者摸底测验进步比较大、在辅导中心表现不错等情况下,辅导
老师必须在第一时间内跟家长报喜。要让家长感受到我们的真诚,让家长明白我们是发自内心的为孩子的
39专注教师招考辅导
进步和提高而高兴,让孩子知道只要他做得好,我们就会在他父母面前表扬他赞美他,他能用他的努力换
来老师的表扬、父母的奖励。更进一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案例】
我们班上学期转来一个“特殊”的孩子 L,之所以用特殊,是因为这个孩子的确与大部分孩子不同,
他很好动,基本上坐不住,喜欢乱跑;语言发展很差,口吃很不清楚,很多话表达不全;脾气很坏,只要
一不随他心愿,就会躺在地上大哭,孩子们必须顺着他,要不然他的拳头就会伸向谁……面对这样一个可
以说让人头疼的孩子,是老师们都不愿意面对的,但是我们是老师,所以必须无条件接纳他,而且还要寻
求问题的根源,帮助他,这就是我们的职责吧。经过一学期的了解、接触,我发现主要问题还是在父母的
教育上,所以与他父母取得教育、思想上的一致对促进他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关联,怎么和这样的家长进行
交流,让家长接受我们的建议,却一直困扰我,因为我知道这样的家长一般有两种心态,其一强烈的排斥
感,因为这样的儿子让她备受委屈,所以为了保护自己的面子和儿子,当然满身盔甲,让外力无法侵入;
另一种强烈的自卑感,儿子表现不佳,从很大程度,上显示着自己教育的失败,所以感觉立不起腰,抬不
起头。不论是上面哪种形式,对我们之间的交流都会带来不利,对交流后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所以如何
打开家长的心门,就是一门艺术。为此,我思考了许久,终于在今天,我和他妈妈作了一次深谈。
时间、空间慎重选择:
虚荣心这个东西应该是贬义的,但它却实实在在的存在于每个人当中,当为人父母后,这样的虚荣心
也总是跳出来,具体表现当孩子取得优异成绩时,家长从心底希望这样的消息朋友们都知道,但当自己的
孩子出错时或是表现不佳时,家长也从心底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所以与一些特别调皮捣蛋甚至“有
名”的孩子家长交谈时,一定要注意交谈的时机,切不可在幼儿入园或离园时,在教室里开展,这个时间
段,这个地点,进进出出的家长很多,即使不知道你们的谈话内容,家长们也能猜测几分,这样就会给交
谈的家长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快点结束是她们当时最大的想法,所以交谈不可能深入。所以要尽量避开
其他家长,空间上也要相对隐秘,给这些家长一个安全的心理氛围。就如今天,虽然我心中已有打算要找
L 妈妈谈谈,但在家长开放日的现场我丝毫没有提及,而当所有的家长都离去之后,我留住了她,才开始
了我们的交谈。
仔细倾听意见: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能尊重自己,而认真倾听家长的想法,就会让家长感觉到这种尊重,同时在这样的
倾听中会让你更全面地了解家长,所以和家长交谈时,先不要急着表明你的观点,给家长足够的时间,让
她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她的家庭教育。如在今天的交谈中,从 L 妈妈的叙述中,我深刻感受到,对于这样一
个儿子,她有很多的无奈,面对儿子出现的问题,很多时候他们也很彷徨和无措。
给予家长希望:
当一个家庭中有这样一个不受大家欢迎的孩子时,他的父母就只能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申讨”,老师
为了引起家长的重视,会一次次将孩子的不良表现反馈给父母,其他被伤害的孩子的家长会要求这些孩子
的父母好好管教,同事、亲戚会轻描淡写地告诉这些父母你的孩子是多么调皮,甚至等孩子们稍大一点,
他们也加入了告状队伍,这一次次看似简单的过程,其实都如一把利刃,一点点把这些父母心中的自豪和
信任割舍,到了最后他们也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无药可救了。所以,这时作为老师就必须明确地表明自己的
态度,将孩子的优点在他的父母前挖掘出来,告诉家长你的孩子在进步,哪里进步了.让父母清楚地感受
到他的孩子在老师眼中是有希望的,让这些父母忍痛割舍的心中希望再次复燃。在今天的交谈中,当 L 妈
40专注教师招考辅导
妈听到了我对他儿子的分析和肯定后,她露出了第一次微笑,凝重的表情一下子缓和了很多,我知道这时
家长的希望已经点燃。
提出教育建议:
孩子发展成这个样子,与父母的教育一定有很大的关联,但在与这些父母的交谈中,我发现了一个共
性,这些父母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随意性很大,对自己的行为、教育毫无意识,所以他们往往会发出感
叹:我的孩子怎么会这样?熟不知孩子是家长最好的镜子,孩子耳濡目染,家长的言行在长期的熏陶下已
渗透到孩子的心坎,而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们又束手无策,不知道怎么教育。所以,这时需要做的就
是找出症结,让家长知道自己教育的弊端在哪里,接下来一定要给家长提出具体的教育措施,这样才会真
正帮助到这些家长,让他们走入教育。如在与 L 妈妈交谈中,我发现他们在处理孩子要求的方式上存在很
大弊端,即先不同意,换来的是儿子的哭闹,为了息事宁人,最后妥协,这样的方式使用时间一长,儿子
就找到了治理父母的方式,久而久之儿子就养成了遇事就躺在地上大哭、打滚的坏习惯。L 妈妈听我这么
一分析恍然大悟,但随即又紧缩眉头,问:“陆老师,你说这样的情况怎么转变?”是呀,养成坏习惯很
容易,但要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就很难了,家长们往往会束手无策。所以当时我根据我的专业知识和育儿
经验向 L 妈妈提出我的建议,即不是原则的问题一般不要轻易说不,一旦说不,请坚持,是原则、规范的
问题一定要坚守,让孩子看到父母的坚定,当孩子无理取闹时,可以采用冷处理,孩子情绪稳定后,谈话
或淡化。当听到这样的建议后,L 妈妈直说:“好,我回家试试,谢谢老师。”
真诚面对整个过程:
在交往原则中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平等、真诚,在与家长的交流中也要遵循这个原则,因为我们的专业
和经验,让我们比一般的家长略懂教育,但这不是高于家长的理由,所以老师在与家长的交谈中,一定要
放正心态,以朋友、平等的身份与家长交心,让家长感受到老师的真诚、真心、真意,那么家长回馈老师
的也只能是真情实意了。
其实在和家长的交往中,还有很多的方法,而且面对不同的家长,交流的方法也会相应改变,我上面
所说的只是针对那些“家有皮儿”的家长,但不论是怎么样的家长,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对待,用心工作,
家长会成为我们的朋友。
(二)与同事沟通
第一,尊重是同事沟通的前提
1.多倾听对方意见,重视对方意见,要给对方留面子
2.尊重对方劳动
3.自觉保守同事的秘密
第二,与同事沟通的技巧
1.要有协作意识
2.善用微笑和幽默
3.与同事分享快乐
4.主动让利
5.聪明应对异议和分歧,融洽相处
同事之间最容易产生利益关系。如果对一些小事不能正确对待,就容易形成隔阂,遇到问题时应:
(1)以大局为重,多补台少拆台。
41专注教师招考辅导
42
(2)对待分歧,应求大同存小异。
(3)对待升迁、功利,要保持平常心,不要嫉妒。
(4)与同事交往时,保持适当距离。
(5)发生矛盾时,要宽容忍让,学会道歉。
6.虚心向老同事学习
(三)【答题思路逻辑图】
有冲突,有矛盾
一、谈认识,表态:积极、阳光
二、分析原因:
先自己(工作方式,工作态度,加强沟通)
他人(利益主体)
他人(利益主体)
三、解决问题:
改善工作(工作方式,工作态度,加强沟通)
生活
四、 长效机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