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中生动、鲜明、新奇的实验现象,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学生学习之始的心理活动特征是好奇,要求解惑的心情急迫。在学习某些章节时,教师可演示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使学生在感官上承受大量色、嗅、态、声、光、电诸方面的刺激,同时提出若干思考题,通过实验巧疑布阵、设置悬念。例如:《氧气》,教师一上课就可以把带有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复燃;硫和木炭在氧气里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三个试验进行演示,通过学生平时见不到的现象,引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
将现象有趣的化学实验设计成化学魔术引入新课,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把新课推向高潮。如:在讲解《常见的酸和碱》这节课时,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先用白纸叠好一朵白花,然后把酚酞涂在花上。上课开头就可以给同学们变个小魔术,在白花上喷上一种神水能让白花变红花,在学生的期待中,把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喷在了花上,白花瞬间变为了红花。学生一片惊呼,兴趣很浓烈,都想尽快揭开这个奥秘,所以他们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了新知识的探索。
六、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是提出问题而导入新课的方式。教师根据授课的内容,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起惊奇,激发兴趣,引出新课。这样可以使学生觉得问题所在,提高注意力,开动脑筋,引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例如,《课题1生活中见的盐》一节的导入可做如下的设计:大家知道,纯碱的化学成分为碳酸钠,它属于盐类,可为什么它的名字中有一个碱字?它的溶液是显碱性的吗?如果其溶液显碱性,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要搞清这些问题。接下去,教师通过实验和讲解,展开教学活动,学生思维积极,注意力集中,学习的主动性大增。
七、故事导入法
化学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缺乏趣味性,学起来枯燥,教起来干瘪,对这些内容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问题奥妙的神秘感,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讲解二氧化碳性质时,引言可这样设计:在意大利那不勒斯有一个著名的屠狗洞,洞中有一个屠狗妖,人进入洞内安然无恙,狗却死亡。科学家波曼尔决定弄个究竟。一天,他打着火把牵着狗走入洞内。他发现火把的燃烧有点飘忽不定,不一会儿狗就晕倒了。可是当他蹲下看个究竟时,他自己马上也感到呼吸困难了。他抱起狗走出洞外,哈哈大笑:原来这屠狗妖就是……你能猜出屠狗妖是谁吗?通过悬念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暗示了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再如:在学习《氧气》时,就可以利用这个故事:瑟夫·普利斯特里所著的《几种气体的实验和观察》于1766年出版。在这部书里,他向科学界首次详细叙述了氧气的各种性质。他当时把氧气称作脱燃烧素。普利斯特里的试验记录十分有趣。其中一段写道:我把老鼠放在脱燃烧素的空气里,发现它们过得非常舒服,我自己受了好奇心的驱使,又亲自加以试验。我想读者是不会感到惊异的。我自己试验时,是用玻璃吸管从放满这种气体的大瓶里吸取的。当时我的肺部所得到的感觉,和平时吸入普通空气一样;但自从吸过这种气体以后,经过好多时候,身心一直觉得十分轻快舒畅。有谁能说这种气体将来不会变成时髦的奢侈品呢?不过现在只有我和两只老鼠,才有享受呼吸这种气体的权利啊!这种脱燃烧素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氧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高涨起来。
此外,化学发展中,不乏有名的科学家及动人的故事。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教师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谈话或提问,以引起联想,自然地导入新课。根据教材内容,教师还可用激情的语言,讲述一点化学史料,借以唤起学生爱科学的热情,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如在讲到《空气》一课时,可以讲述化学家拉瓦锡的故事。利用有趣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引入新课,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设计巧妙的导入,为新课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效的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