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这一原则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全民性,又体现出教育的有效性,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全体学生共同的目标必然会因学习个体的差异而有所不同,矛盾的解决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层次性的把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教学空间中均有较大程度的发展,是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2.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传统的学校教育是比较单一的,教法、内容、考试方法均相同,看起来很公平,但这种方法有歧视的可能性,因为它只挑选了一种智能或部分智能的结合。更好的教育是注重个体发展的教育,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最大程度上了解每一个儿童,知道他们的长处和短处,更好地提供教育措施,更好地测量评价他们,让儿童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潜能。 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它在承认人与人在个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
4.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二、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 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加大教育改革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条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只有政府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题,才能综合各方面的社会力量,统筹各种资源,为推进素质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课改前 课改后功能 注重知识传授 强调主动学习结构过于注重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实现课程结构的选择性、
均衡性、综合性
内容 “难、繁、偏、旧”
注重基础、简化内容、
紧密联系现实
学习方式 接受学习、死记硬背 主动参与、探索学习
评价 甄别、选拨 激励、促进发展
管理方式 国家集中管理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1.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 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 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 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
3.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能。
4.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6.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