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观
1.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第一,面向全体,我们国家这些年努力实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就是面向全体,让每一
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进到学校里来,进到班级中来。
第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一直是我们党
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把这个方针贯彻好、落实好,在这方面不能有任何放
松。
第三,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第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教是为了不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让学生会
学,不仅给学生知识,更要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的基础教育
一定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学生观
1.“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内涵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
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
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2.教育机会均等:
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入学机会均等,一个是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3.有差异学生的共同发展:
(1)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
(2)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
(3)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
(4)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5)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4.遵循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最近发展区”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不能搞“一刀切”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关键期或最佳期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长善救失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三)教师观
1.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
(1)复杂性;(2)创造性;(3)示范性;(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5)长期性;(6)系统性。
2.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
(1)传道者的角色;(2)授业解惑者的角色;(3)示范者角色(榜样角色);(4)管理者的角色;(5)(父母)朋友的角色;(6)研究者的角色。
3.教师角色的转变
(1)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4)教师要从学校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4.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
一是强调老师要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
①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②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③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④有过错的
学生;⑤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⑥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二是强调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同时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为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体罚学生;②不辱骂学生;③不大声训斥学生;④不冷落学生;⑤不羞辱、嘲笑学生;
⑥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三是强调老师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为此老师要学会以下几点:
①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②赞赏学生所取得的的成绩(哪怕很小的成
绩)③赞赏学生对教科书上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发展。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5.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1.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保证
2.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3.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4.同伴互助——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法
5.专业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条件
6.课题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
7.网络研修——教师专业成长的新平台
8.教师成长记录袋——教师专业成长的不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