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切入点
问题从课文要点而来,教学设计中必须思考何时提问。
新课教学提问主要设置在讲解教学重点与难点环节,教师针对教材的重点以及学生的难点进行提问,学生通过解答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继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呈现新课内容时,问题可以设置在教材内容中最基本、最核心且篇幅最大的内容上,如:理科的定理、文科的情感价值,也可以设置在远离实际,抽象的容易混淆的知识内容上,甚至可以用于衔接教学环节,过渡教学过程。举个小学语文的例子来说,课文《鸟的天堂》一共出现了五次“鸟的天堂”,教师可以依此发问: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几次“鸟的天堂”?为什么“鸟的天堂”有的加引号,有的没加引号?不同时间段出现“鸟的天堂”,作者的情感有何差异?这三个问题依据文章重点、难点展开,分别放在初读感知、再读探索、深读体会环节,意在让学生明白“鸟的天堂”具体指什么,是指茂盛的大榕树,还是用天堂来比喻这里是鸟儿理想的栖息之地,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让学生感受不同时段 “鸟的天堂”里作者的感情差异,体会作者从疑惑到肯定的情感变化,表达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如此,课文重难点自然就凸显出来。
二、问题的分类
问题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进行分类,结果也不尽相同。
问题一般分为无效问题和有效问题。无效问题顾名思义是指对课堂教学没有实际指导意义,脱离实际课堂,无法引起学生思考并得出正确答案的问题。有效问题是指能够衔接课堂教学环节,体现师生互动交流,并且能够促进学生思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问题。有效问题可以依据问题特点细分为记忆型问题、理解型问题、分析型问题、评价型问题、应用型问题和创造型问题,举例说明:(记忆型问题)历史:甲午中日战争什么时候爆发? (理解性问题)地理:大规模海水运动是怎么产生的?(分析型问题)美术:冷暖彩调分别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觉?(评价型问题)语文:你怎么评价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应用型问题)生物:学习了呼吸作用后,你在养花种草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创造型问题)品德:你能从学生守则中得到启发,设计一个班规吗?其中,记忆型和创造型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常用,此外这些问题在不同学科的运用频率和运用情况不同,如:文科常用理解、分析、评价型问题;理科常用应用型问题,因此考生在使用时一定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三、问题的设计
问题设计可以参照核心问题、系列问题展开,设计问题时要为问题创造情境。
核心问题直指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进行提问,系列问题是由引入性问题、加深性问题和总结性问题构成,从简单到复杂,从表现到本质,从记忆理解到分析创造。核心问题和系列问题并非对立存在,核心问题常常是系列问题中的加深性问题或总结性问题,考生除了考虑问题间的顺序以及关联,设计问题时还要创造情境,如:化学《燃烧与灭火》一课有一个关于灭火原理的实验,教师先让同学思考消防员如何灭火,然后点燃三只蜡烛,其中1号蜡烛扣上一个烧杯,将另外两只蜡烛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向放有2号蜡烛的烧杯中加适量的碳酸钠和盐酸,教师再提出问题:蜡烛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3号蜡烛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你能根据灭火原理来解释这个现象吗?这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学生能够在探索与发现中掌握灭火原理,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须指出,问题要正确,以质取胜,切莫过于随意,过于片面,避免以量为先。
综上,提问是教学设计中阐述新知的常用方式,通过引入阶段、陈述阶段、介入阶段和回答、评价阶段呈现,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并结合具体篇目提出问题,依据反馈情况引导学生学习新知,体现了师生的互动交流。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问题的切入点、问题的分类和问题的设计是提问的三个要点,希望考生在备考及考试过程中都能引起重视。